9月26日,在武義縣履坦鎮(zhèn)后桑園村黑馬家庭農(nóng)場舉行的水田斗;顒又,只見一位身體輕盈、身手敏捷、全身濕透的中年男子,奮不顧身地制伏了一頭頭蠻牛,化解了一次次險情。他就是金華出了名的“拆牛手”王建勤。 今年48歲的“拆牛手”王建勤,是金華市婺城區(qū)蘇孟鄉(xiāng)茶堰村人。改革開放金華恢復(fù)斗牛后,當時只有18歲的王建勤就操起充滿風險與挑戰(zhàn)的“拆牛手”職業(yè),至今已走過了30年。 每年秋收后,金華各縣市都有斗牛慶豐收的風俗,今年中秋、國慶期間,義烏、武義、永康、蘭溪等地就有20多場斗牛賽,每到這段時間“拆牛手”王建勤就非常忙碌,三天兩頭受邀趕往各地斗牛場,其中跑得最多的是義烏和武義。 金華斗牛起源于兩漢、三國,興盛于北宋時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金華斗牛,通常斗牛場選擇寬廣平坦、四周視線好的淺水田,參賽的兩頭黃牯牛在“拆牛手”的牽引下進場比拼,廝殺中的兩頭斗牛鼻子上都不拴繩子,兩頭牛8只蹄子在泥漿里奮力發(fā)勁,頓時泥漿四濺,場面甚是壯觀,這古老而又精彩的斗牛能讓看客大飽眼福。但金華斗牛也頗有講究和風險:兩頭牛搏殺中如勢均力 敵,斗紅了眼后會互不相讓拼死搏殺,這樣容易造成折角受傷;斗牛場中對抗搏殺的斗牛如一頭輸了落荒而逃,一頭窮追不舍,若沖出護欄就會傷及觀眾。所以在斗,F(xiàn)場,“拆牛手”需聚精會神地注視搏殺中的斗牛,一旦有牛退敗,就要第一時間沖上去,視現(xiàn)場情況來化解險情。 王建勤說,其實“拆牛手”也是有風險的,需要膽大心細和機智敏捷,特別是當場上兩頭牛斗得難解難分,過了二三十分鐘還分不出勝負時,“拆牛手”就要及時出場把兩頭黃牯牛分開,這場面在觀眾看來是十分驚險的,處置不當自己也會受傷。 |
GMT+8, 2025-2-3 0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