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不遠處的一座座南蜜棗加工廠中,一籮籮鮮棗晾曬在空地上,老師傅們正忙而不亂地奔走在各個工序的加工制作車間,挑揀、洗棗、燙紅、曬紅……只為留存這一份香甜的滋味。 在義烏有著千年栽種歷史的青棗,便這樣從漫長的農耕歷史中走來,泛著青亮的色,帶著醇香的甜,穿越歲月的風塵,通過制棗師傅們用口口相傳的技藝,這玲瓏的果實便締造出絲縷的甜蜜變幻。南蜜棗,以獨特的甘甜滋潤之味、增補益氣之效及歷史文化承載,始終留存在義烏人的舌尖與記憶中。 一份香甜留存千年文化歷史 論及義烏的棗產品,首推被譽為“棗中珍品”的義烏南棗。自秦漢至三國兩晉時期,北方人遷入義烏帶來青棗栽培技術后,義烏栽植青棗、加工精制南棗已有一千七百余年歷史!吨袊a》第一集中,便有著對義烏南棗的描述,“江南棗中佳品,是浙江義烏南棗!绷攘葦(shù)字,盡顯南棗之珍貴。 “小時候,逢年過節(jié)招待客人時必有南蜜棗,母親為孩子們滋補身體時必有南蜜棗,外出拜訪親朋好友時也必攜帶南蜜棗……我覺得對于義烏人來說,南蜜棗幾乎見諸于每個人的生活經歷中!痹诟L锝值劳臉忿r莊,前來購買棗品的金小姐興奮地對記者說起了她和南蜜棗的故事。秋季進食甜蜜的南蜜棗,早已成了他們一家的飲食習慣。 在義烏的風物志中,南蜜棗與火腿、紅糖一起被稱為“義烏三寶”!傲铝瑮棁L生熟;七月半,棗當頓,糖梗二節(jié)半;八月中秋,棗下蘇州!闭邕@句諺語中所描述的一樣,南蜜棗之于義烏人,不僅是食品,更有情結。 義烏南棗具有養(yǎng)脾、平胃氣、潤心肺、止咳嗽、補五臟、治虛損等藥效。在我國中醫(yī)名著《本經逢原》(清·張璐)、《醒園錄》(清·李化楠)、《本草備要》(果部)(清·汪昂)中,皆有對南棗入藥補脾的詳細記載,古代中醫(yī)在長期的醫(yī)療實踐中進行完善總結,將“南棗”寫入治療“防肺痿、頭風、咳嗽、虛勞和胃脘痛”等方劑中。 而義烏作為我國唯一的“南棗”原產地,很早便開始靈活運用南棗的藥用功效強身健體。經過制棗師傅炮制發(fā)酵后的南棗,藥性溫和,尤以補陰入脾養(yǎng)胃見長,具有極高的藥用和食療價值。且南棗的滋補價值隨著存放時間增加而增強,素有“十年南棗勝黃金”的說法。相傳,乾隆游江南時,晨食三粒南棗,元氣大增,被列為“貢品”,而名揚京都。在清宮中,也有浙江巡撫12月進貢“南棗”的記載。 近年來,義烏棗農與時俱進,先后開發(fā)了“南棗酒”“南棗顏茶”“南棗食譜”等系列新產品,不斷擴大義烏大棗的產業(yè)鏈,賦予了南蜜棗更多市場拓展的想象力與可能性。 一份技藝凝結數(shù)代匠人心血 眼下正是義烏南蜜棗的加工旺季,位于福田街道下駱宅杏園村的同心樂農莊是省級南蜜棗的非遺傳承基地,這里依舊保留著原汁原味的古法制棗技藝。 “若要說變化,便是把以前僅能制作15斤南蜜棗的小銅鍋換成了可以制作200斤的大銅鍋,增加產量來滿足年年遞增的市場需求!闭劶澳厦蹢椀氖袌銮熬,駱紅衛(wèi)滿是欣喜,“現(xiàn)在不僅是本地市場,東南亞市場對義烏南蜜棗的需求量也很大。棗廠的產量逐年提高,每年遞增20噸,今年我們的棗廠大概可以產出200噸南蜜棗! 在生產車間,記者近距離感受了一顆棗的甜蜜變化。制作義烏蜜棗,先是篩選,選取無蟲口、無裂口、不畸形的鮮棗,洗凈后進行劃絲,即在棗皮上刻劃出細密而均勻的裂痕,以便后續(xù)糖汁的潤入。緊接著便是清洗,清洗后將還帶著水滴的鮮棗放入銅鍋內進行糖煮,糖水皆由本地的冰糖溶解而制成。待棗果充分吸收糖分后,撈出瀝干,送至烘焙室,烘烤至棗皮干燥不黏手,在果肉仍然保持柔軟時取出整形。最后送入煙熏室進行烘烤,以留存蜜棗的顏色和香甜。 南棗的制作流程有一個掌握南棗變色的決定性步驟,即燙紅法。一鍋沸水、一勺冷水、一鏟青棗,一個“筋斗”等動作熟練運用,是燙紅法成功的秘籍。選用已透白的鮮棗,入沸水中一燙即刻取出,置夾籮,蓋上麻袋,燜兩小時后暴曬,這一步驟為“曬紅”。待皮色紫紅手捏有皺紋時攤涼,放入鍋中煮半小時左右,置棗床暴曬數(shù)小時后上籠烘焙兩小時,反復數(shù)天烘曬交替,搖棗時能聽見棗仁聲響,然后用冷水浴過,曬干即成南棗成品!澳蠗椫谱鞯脑媳仨毷橇x烏青棗,而燙紅法運用得熟不熟練,是考驗一個制棗師傅技藝是否純熟的重要保準!瘪樇t衛(wèi)說道。 《義烏南棗賦》曰:“手藝盡家傳,玄機唯自得。”不同于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藝傳承,義烏南蜜棗的加工技藝,多為口口相傳,自悟“玄機”,掌握“核心”。千百年的技藝,在漫長的生產實踐中,被歸納為原料選擇→洗棗→燙紅→曬紅→煮棗→焙烘→曬棗→再烘→分級→浴棗→曬干→包裝等十二道步驟,簡單的字跟,卻凝結著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 匠人匠心的傳承與堅守,奠定了義烏南棗的好品質與好口碑!白鳛槟蠗椢ㄒ坏脑a地,義烏南棗果肉肥厚,烏黑發(fā)亮,質地致密,外形豐滿,花紋細密,滋味甘美,營養(yǎng)豐富,含有糖、淀粉、蛋白質、微量元素、維生素和氨基酸等多種成分!绷x烏南棗相關研究人員說,上品的“原紅南棗”,品一枚滿口留香,品二枚潤澤心肺,品三枚全身有勁。 一份情懷 寄予棗鄉(xiāng)振興之夢 “抓一把南棗,放在耳邊用力搖動,若能聽到棗仁撞擊的響聲,便是正宗的義烏南棗。”談及義烏南棗,駱紅衛(wèi)頭頭是道。 如今的義烏南蜜棗,產業(yè)體系漸趨完善、消費市場持續(xù)擴大、文化價值不斷挖掘,已然進入一個發(fā)展的黃金期。而將時光回撥至十幾年前,這門傳統(tǒng)的技藝也曾經歷過從繁盛走向落寞的衰落過程。 “說實話,2007年之所以重新開始制作南棗,很大一個原因是當時南蜜棗發(fā)展形勢嚴峻,讓我們這批對南蜜棗有著深刻情結的人心焦不已!瘪樇t衛(wèi)回憶道,雖然早在明隆慶、萬歷年間,義烏已有諸多規(guī)模化棗園,但在2007年前后卻已難覓棗林的蹤跡。“除了原料稀缺之外,會制作南蜜棗的師傅也越來越少,原來那一批會做南蜜棗的師傅已經有七八十歲高齡,工匠嚴重斷層和短缺! 從那時起,同駱紅衛(wèi)一樣,義烏一大批心系著棗業(yè)發(fā)展與傳承的人士開始為棗鄉(xiāng)的振興而謀劃,開辟棗園、研發(fā)技術、提高產量、培養(yǎng)工匠、留存古法、開拓銷路……他們就像遒勁挺立在這片土地的老棗樹一樣,助推著棗林的生命流轉。 華秀棗博園負責人樓秀球是一位從事棗業(yè)種植30多年的老棗農,改良、推廣義烏大棗一直是他多年的心愿。棗鄉(xiāng)振興的號角,不僅吹醒了他心底潛藏的心愿,也吹醒了成片沉睡的棗林。 經過多年的尋覓、鉆研,如今,樓秀球的棗園里已經有80多個棗類品種。由他獨創(chuàng)的高位嫁接技術的成功實踐與運用,令棗博園內的一批棗樹實現(xiàn)了換種,一批批棗樹產量得到大幅提升,株產達到60斤左右,高的可達上百斤。曾經棗農希冀的當年掛果、當年收益,一棵樹可以多個品種嫁接的夢想,已然成為現(xiàn)實。 “這就是棗園里的鎮(zhèn)園寶樹,通過多年對高位嫁接技術的研發(fā)和實踐,棗樹繁密的枝條上終于成功培育出華秀八號棗、早金脆棗、大白玲、葫蘆棗、美人指棗等18個品種的棗,我把這棵棗樹命名為‘十八羅漢’!睂τ跇切闱騺碚f,這樣一棵將他多年的種棗技術集于一體的棗樹,彰顯的是義烏棗農的種植水平和技術自信。 “近年來,在政府和多方人士的共同努力之下,義烏現(xiàn)在已經有4000畝左右的棗園,僅去年便增加了一千畝左右,制棗師傅的人數(shù)也越來越多,且都有了固定的工作地點。”駱紅衛(wèi)說,棗鄉(xiāng)的復興之夢似乎也正在實現(xiàn)之中,對此他們滿懷憧憬。 |
GMT+8, 2025-2-6 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