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臣,職業(yè)畫工,沒有留下明確的生卒年。人們通過他的師法(馬遠、夏圭、劉松年)和學生(唐寅、仇英)確認他的存在,以及其在明代、吳門與美術(shù)史上所處的坐標點。 對于一個沒有多少生平故事的畫家,我們反而更能以單純之眼看他的作品本身,并隨意發(fā)揮想象,做出自己的解讀。 眼前展開的,是《閑看兒童捉柳花句意圖》,原典出自“誰能更學孩童戲,尋逐春風捉柳花”(白居易)與“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楊萬里)二句。白詩有著惜別時光的憾意,楊詩則散淡熨帖,說明他們的心態(tài)已經(jīng)處于人生的秋季或冬季。 但這幅畫,卻讓人眼前一時明媚起來。 觀其筆墨,幾乎能感受到清風的慰藉。遠處山體染得干凈剔透,幾乎能通過視覺的清涼空靈,而嗅到午后空氣中彌漫著的芭蕉清氣、梔子香味。一面平靜的湖水,潮潤潤的,泛著含蓄、渺遠、深沉的光,氤氳著水氣,令峭拔的群山在隱與現(xiàn)中輕盈、婀娜起來。前景小丘上的灌木枝條,中鋒側(cè)鋒快速轉(zhuǎn)換,酣暢淋漓,充滿節(jié)奏感與藝術(shù)趣味,呈現(xiàn)出蓬勃銳利的生長姿態(tài),總算沒有辜負暮春初夏的暖陽與雨水。這閃電般的運筆軌跡,仿佛剛剛完成——我看到,畫家在收筆后,驀然長舒一口氣,得意地笑了。 在圖式上,前景丘山呈半圓形,宛如桃花源的“豁口”,平添了脫離塵冗、處江湖之遠的層次況味。丘山走勢順時針而上,視覺也在跟著生長,一直游走到畫面上部,與群峰一起親吻浩大而冷靜的虛空。畫面中部,柳樹適時蜿蜒垂下,收住了勢,呼應(yīng)著孩童上揚的手。占邊占角,又輕松平衡,深得馬夏之法。 柳絮,從茂密的母體中脫胎,載著繁殖的愿望,在時間的海洋里輕盈滑行,在日光的照耀下靈動閃爍,在氣流的撫摸中飄揚旋轉(zhuǎn),尋找著彼岸的沃土。三個孩子,年齡不一,身高不同,姿態(tài)各異,但在這初夏中,都有著難以抑制的興奮;蛴,或追,或趕。衣紋抖動著,袖子落下,露出肥嘟嘟的手。抬頭,眼睛烏亮地張望,一時將畫面的縱深感擴張開去。而在上方,大孩的目光又被柳樹慈愛、溫柔且恰到好處地收束?粗@畫,幾乎可以聽到孩子們玻璃般脆亮的聲音在山水間回響。他們陶醉其中,全然沒有注意身邊的長輩已經(jīng)午睡醒來——或許是被他們驚醒的。 柳樹掩映下,有竹籬、茅檐、蕉窗,真是個清幽住處。屋里的竹篾席子興許還帶著體溫,而男子的白色直裾長衣汗?jié)裰。他顯然還沒有從夢里完全蘇醒,肉身比山體更為沉重,意識一片混沌,故而一臉茫然看著三個孩子玩耍。動與靜,沉重和輕盈,對比著,展現(xiàn)著無窮的張力。 久視這幅畫。一位成人,三個孩子,仿佛處于兩個平行世界,互不干涉;蛟S,這個場景就是夢的本身。這位成人在“桃源夢”里看見的孩子們,許是自己兒時無憂無慮、好奇萬物的情態(tài)。而他,分明已經(jīng)處于人生的秋季或冬季了。 回看原詩作者的生平,白居易晚年居住在洛陽,與百歲老人李元爽和九十五歲禪師如滿等人雅集香山,號稱“香山九老”,生活閑適。楊萬里早年主戰(zhàn),晚年致仕不出,避居鄉(xiāng)里,筑園,蒔弄花草。周臣也繪有《香山九老圖》《桃花源圖》。每個人心里,都有著隱山遁水的桃源夢。 |
GMT+8, 2025-1-24 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