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就以“不喜歡看偶像劇”為榮了——那些偶像劇里的女主角總是腦子里缺根弦似的,恐怕看多了也會變得跟她們一樣“笨”呢!當然,我很少在公共場合這樣說,不然恐怕會被姐妹們白眼。 不過,還真有心理學家敢“冒粉絲之大不韙”,聲稱?垂(jié)奏緩慢的連續(xù)劇可能會影響人正常的思維能力。天吶,這是真的嗎? 行為同化:看什么像什么 心理學家的話不是空穴來風,他們?yōu)榇俗隽嗽S多試驗。一項經(jīng)典的社會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僅僅是啟動人們頭腦中“老人”的概念,就會讓這些人在從實驗室到電梯的途中走路速度變慢,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行為同化”。 行為同化不僅發(fā)生在簡單的軀體運動領域,也會擴展到智力行為——另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與那些想象“超級模特”的被試相比,想象一位“教授”的典型行為、生活方式和性格特質(zhì)能讓人在常識測驗中得分更高。而最近發(fā)表在《媒體心理學》(Media Psychology)上的一項研究報告也指出,在閱讀完一段以“愚笨的小流氓”為主角的簡短劇本后,人們在常識測驗中的成績會比那些閱讀中性材料的參與者要差。 覺得這不大可能嗎?并不是你一個人這樣想。實驗的參與者們也完全沒有意識到閱讀一個“笨人故事”和“自己變笨”之間竟然存在著聯(lián)系。不過,悟性高的讀者到這里也許就會想了——既然讀一小段“笨人故事”都會產(chǎn)生“讓人變笨”的效果,那么看完一部長達數(shù)十集乃至上百集、有著一個傻乎乎還帶著一股沖勁兒的女主角的偶像劇后果真是有點不堪設想。要不要趕緊關掉電視,膜拜愛因斯坦的畫像? 行為對比:一想到愛因斯坦,就覺得自己是個笨蛋 但事實并沒有這么簡單。實際上,社會心理學家們不僅發(fā)現(xiàn)了“行為同化”現(xiàn)象,也發(fā)現(xiàn)了“行為對比效應”。在上面提到的例子中,與想象“超級模特”的人相比,想象“一般教授”的人常識測驗得分更高,然而,如果想象的是“超級教授”愛因斯坦,那么得分反而較低。 研究者們認為,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是由于具體的范例(如愛因斯坦)不僅會啟動人們腦海中關于“教授”的固有印象——聰明、睿智,也同樣會促使人們拿自己和愛因斯坦相比較,然后得出“我其實也不怎么聰明”甚至是“相比與愛因斯坦,我真是太笨啦”這樣的結論。但在考慮一般的教授形象時,我們則更容易去考慮自己和他們的共同點——比如都上過大學。 變聰明還是變愚蠢, 由你 決定 最近發(fā)表在《媒體心理學》(Media Psychology)上那項研究則證實了這一猜測。研究者要求一部分參與者在閱讀之后對“笨人故事”做簡單的總結,而要求另一部分參與者在閱讀后特意找出自己和主角的不同之處。結果發(fā)現(xiàn),那些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與“笨主角”的不同之處上的參與者在常識測驗中的表現(xiàn)至少和閱讀中性材料的控制組一樣好。 這樣看來,問題也許并不在于我們看什么,而在于我們?nèi)绾稳タ。比如我們可以一邊“咬定偶像劇不放松”,一邊在嘴里嘮叨“這什么破編劇啊!怎么會有這么傻的人呢!完全沒有邏輯嘛!”也許, 更有不少人從電視劇里找到了自信——“連這么笨得女主角都能遇到白馬王子,我至少比她聰明一點吧!” 值得慶幸的是,偶像劇里并不是只有笨笨的女主角,更多的是關于友誼、夢想、勇氣和愛。我們都曾經(jīng)和偶像劇中的主角們一起傷心一起快樂一起成長,直到有一天,我們發(fā)現(xiàn)電視上的那些面龐太稚嫩,故事太老套,才明白自己也許已經(jīng)過了偶像劇的年紀。但在《咖啡王子一號店》落幕的那一刻,我們會回想起我們同偶像們一起成長的歲月。 |
GMT+8, 2025-1-9 03:43